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价格歧视的本质
价格歧视的本质就是 交叉补贴、各取所需。 所谓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透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所以如果能以较高的价格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因此应尽量把商品价格定得高些。但如果把商品价格定得太高,又会赶走许多支付能力较低、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 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以较高的商品价格赚得富人和需求比较高的人的钱,又以较低的价格把穷人和需求不是很高的人的钱也赚过来 ,这就是其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 比如说坐飞机,飞机舱就分了经济舱和头等舱,甚至经济仓里面每个人买的机票的价格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价格歧视。但是航空服务的设计者把这两种人放到一块,既满足了共同的需求(交通),又满足了差异化的需求(服务)。 再比如,迪士尼门票也是一种价格歧视,迪士尼的门票分了一次票和年票。购买一次票的大多数是外地游客而购买年票的多数是当地人,那么通过价格歧视,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本地居民在非高峰时段入园,提高非高峰时段的客流量,增加收入(园区内消费)。 星巴克的差异化定价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了树立在中国内与其他廉价咖啡的差别。 利用代金券或优惠券可以实现特殊群体的差异化歧视。优惠券可以人为地制定群体差异化。例如,一家礼品公司为学生送出优惠券,并规定该优惠券与学生证一起使用才有效,每张优惠券可以提供七折的优惠。这样就把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而实行歧视。又如,一家快餐公司在媒体广告中宣称,剪下广告中的优惠券,在购买时可以代替5元钱使用。该公司并没有直接降价5元钱,而是使用这种策略把顾客分成价格敏感型和不敏感型两组不同的消费群体,价格敏感型的顾客一般是学生或老人群体,会在购物时使用优惠券;而另一些人,如高级白领、私营企业主等对这些优惠不屑一顾,而按原价购买。如此做法,实际上对那些价格敏感型的顾客索取了相对于其他顾客较低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