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支付的定价
国内的支付成本为什么那么低? 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线的支付费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到中小商户的欢迎,也推动了移动支付普惠程度的提高,处于一个以量补价的过程。 支付机构拥有的支付成本优势,来自于早年于银行直连背景下的博弈结果,支付机构虽然拥有自身的支付账户体系,但是出入金都需要依赖银行的账户体系,所以与银行形成了协作关系,所以,在“断直连”之前,支付机构部分承担了清算职能,在加上备付金存款的筹码,在银行端获得了优惠的价格。 另外,宏观整个支付产业下,较低的支付成本还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支撑: 1、技术进步推动成本降低,原来的人工和网点被在线化,电子表单,自动核验(实名认证)等技术能力取代,同时,支付硬件设备的成本也不断下降,比如智能POS。 2、支付产业有足够量的市场支撑,支付已经成为空气,商家开店不能受理移动支付,已经无法经营,中国有8000万+的企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可以实现以量补价。 3、基于支付额外延伸出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对支付收入的补充,比如进销存管理、支付营销,会员CRM等能力,产生了额外的增购,另外,基于交易数据,形成信用支撑,延伸出了POS流水贷的金融服务,也产生了额外的商业模式,在商业环境下,贷款是刚需,再次基于C端支付流量的变现,产生了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大大补充了支付的收入。 再次,国内的互联网模式,先通过补贴把规模做大,占领市场,有了规模和流量之后,再从中寻找商业价值甚至重新主导定价,是互联网模式的基操。因此,在前期的收单争夺战中,支付不仅不收钱,反而还要对用户进行补贴,更加降低的支付的价格。 为什么国外的支付收入/成本那么高? 回到普惠的视角,通过价格优势和价格竞争,不断的拉低行业的供给成本,刺激需求增加,快速的实现对市场的教育,并实现笔数和受理商户数量的大幅增长,优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是正确的道路,对消费市场来说是利好的,有助于提升效率。 但是我们反观国外的支付费率: 高盛在2017年发布的《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崛起》系列报告第一篇“生态系统之门”中指出,在不考虑与银行分成的情况下,中国支付机构的交易费率仅为0.6%。这显著低于2016年PayPal 1.81%的费率标准。 由此,在国外,支付是一门好生意,利润非常丰厚。以澳洲银行为例,澳洲银行在2015年对商家的Visa卡和万事达卡收取的费率是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