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16的博文

用户体验设计-讲故事的艺术-读书笔记(个人)

  看完了用户体验设计:讲故事的艺术。 其实发现通篇在讲述的所谓的故事与我理解的敏捷开发中的故事还是有所偏差。 作者这里所讲述的故事主要是针对用户体验的设计,分为几个章节讲述: a、发现故事(用户调研) b、讲述故事(表达想法) c、讲故事融入设计流程(计划-理解-具体化-设计-评估,循环) -总结作者几个核心重点 1、故事的作用是将工作回归到真实的情境中。 我们在工作当中,当你要向别人表达你的想法时,你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因为职业的隔阂导致对方无法理解你的表达或者因为你的内容过于枯燥听众根本没办法听进去。讲故事,我们正常孩子的童年,应该都是在听故事中度过的,父母也会简单的给孩子讲上几个故事,无论是听别人的,还是自己创作的,故事总是让听者引人入胜的一种沟通表达方式。而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原本枯燥的内容,设计成为故事,让每个人都竖起耳朵听,并能够产生共情,甚至一起参与到故事的环节设计中来。 “用户体验跨越广泛的科学领域,这些学科各有各的观察角度。故事成为联结各种不同工作语言的桥梁。通过明确的例子,故事可以成为大家都能够理解的通用词汇。” 2、故事三角形模型 作为产品设计者,你站在你对产品理解的角度描述你的故事,而你抛出来的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听众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引子,听众一边听,一边在脑海形成自己故事画面,并最终由大家一起完善这个故事。所以故事三角形模型是由: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和不断再丰满的故事组成。 作为产品设计者,一个人的经历和能够思考的角度是有限的,通过故事的方法收集更多样性的角度观点来丰富故事维度,穷举设计。 3、故事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的作用 解释:建立基于共同语言的沟通桥梁,抓住场景并暗示其中的知识点。 触发想象:让听众有画面,激发联想,并让大家一同完成故事。 激发新创意:查出听众自己的内容。激发听众的参与感,成为故事的主人,更容易采取故事中所建议的行动。 建立共识以及说服他人。 4、倾听故事 倾听主要用于发现用户真正的需求,而非口头需求,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好的创意往往来源于安静的倾听或观察别人的举动或者互动那一刻。 而倾听的技巧包括: 专注: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讲话,已经接受到别人的信息; 表明自己在倾听:用身体语言和手势表达自己的注意力; 回应:周期性的简述或总结,表达自己对谈话内容的理解; 推迟评论:让发言人说完,不要打断他说话; 反应适当:公...

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

  爱默生曾说过: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利用了病假的期间,读了《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这本书,书本重点阐述的是关于心流的概念,心流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投入状态,处于心流时,人会忘记时间,忘记一切与目标无关的资讯,全身心的投入当前的行动中。 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很惭愧,似乎很少有这种状态。 作者有一些不错的观点,但有些却又不能苟同。也可能是作者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生活和工作,也可能是我认为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够达到心流实在是太难了,从学术角度去看最优体验的状态固然是不错,但是实际生活、工作中,我觉得更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自己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当前的环境。 书中强调了“意识”的内容,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部分,一直在看关于意识,意图,也就是需要,需求的相关内容。 作者所表达的意识是:意识就是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 我们通常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称之为“意图”。当一个人自觉想要某件东西,或想要完成某件事情时,意图就会浮现出来。意图也是资讯的一种,由生理需求或内化的社会目标塑造而成。它如磁场一般,把注意力从其他事物导向目标,是精神集中于特定的刺激上。我们经常用别的字眼来称呼外观的意图,诸如直觉、需要、冲动、欲望等,但这些都是解释性的名称,只是说明人为何会有某种表现。而意图则是中性的陈述,并未指出一个人“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只说他“做”某件事。 比如说性欲,就是人体的染色体对于繁衍后台的需求,让人的生理产生反应,通过反应去解决染色其发起的繁衍后代的要求。 又比如,血糖低到某个程度时,我么会开始感到不安,并觉得烦躁,多汗,胃痛。由于基因程序要求使血糖恢复到一定的浓度,我们自然就会想吃东西。于是,我们开始觅食,直到吃下东西,不再觉得饿为止。 饥饿的人对于血液中有多少血糖一无所知, 他只知道意识给了他一个饥饿的信息 。 当一个人意识到饥饿之后,通常会产生摄取食物的意图。如果这时选择服从觅食的指令,他的行为模式就与纯粹服从本能需要并无差别,但他也可以觉得完全不顾饥饿的痛苦。他可能有其他更强烈的意图,例如减肥、省钱或因宗教缘故禁食等。就像是以绝食表达抗议政治理念的认识,表达政治的意图便 压倒基因的要求 ,甚至志愿选择死亡。 这些情况的存在,证明意识可以遵循不同的...

千人千面-推荐算法

图片
目前负责的产品改版涉及到了千人千面的概念, 深究下去才发现其中涉及很多的知识,整理了一下作为记录。 千人千面,最早出现在广告学里面,也是根据心理学中的“迎合心理”原理演算而来,13年之前,已经在很多门户网站的广告系统中应用,如果你在百度搜索一次“情趣内衣”,那么你去所有只要跟百度广告联盟合作的网站,都会在左右两侧,或者文章中、视频中,看到“情趣内衣”的广告。 个性化推荐 介绍个性化推荐之前先简单说明一下非个性推荐,在非个性推荐时用户看到的内容都趋于大同,而首页展示的内容都是按照热度,点击量,排行等方式展示给用户,这样就照成了越热门的内容点击量越大,越冷门的内容就永远不被发现(马太效应)。 流行度推荐算法: 而给用户推荐个性化首页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就是让什么人,关注/买什么类型的内容/产品,也就是迎合,迎合度高低就是由算法来推算,这样转化率自然会更加高,带来的好处有如下: 1、 帮助用户找到想要的商品(新闻/音乐/…), 发掘长尾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理论叫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套用在互联网领域中,指的就是最热的那一小部分资源将得到绝大部分的关注,而剩下的很大一部分资源却鲜少有人问津。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利用上的浪费,也让很多口味偏小众的用户无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 降低 信息过载 :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已然处于爆炸状态,若是将所有内容都放在网站首页上用户是无从阅读的,信息的利用率将会十分低下。因此我们需要推荐系统来帮助用户过滤掉低价值的信息。 3、  提高点击率/ 转化率 :好的推荐系统能让用户更频繁地访问一个站点,并且总是能为用户找到他想要购买的商品或者阅读的内容。 4、  加深对用户的了解 ,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可以想见,每当系统成功推荐了一个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后,我们对该用户的兴趣爱好等维度上的形象是越来越清晰的。当我们能够精确描绘出每个用户的形象之后,就可以为他们定制一系列服务,让拥有各种需求的用户都能在我们的平台上得到满足。 千人千面背后使用的是单个推荐算法或者多个推荐算法的组合,而不同算法或组合已经成功的在不同的产品类型上有成功的应用。 而针对不同的内容类型,有如下的推荐算法可选: 资讯内容: 基于内容的过滤推荐算法 项目,商品(电商类)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混合方式的推荐算法 新用户的“冷启动问题”可以通过流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