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18的博文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也被称之为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这个理论的重点,是在前三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程度和各种复杂心理,可以在6岁前找到各种对应。 口欲期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你会发现很多婴儿车里面的小婴儿都叼着奶嘴或者吸吮手指,这可能就是弗洛伊德的口欲期被广泛接受的证明。 人类的口欲期(orla stage),时间是0-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关于口欲期的心理,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1. 婴儿要用嘴吃东西,这是婴儿的头号需求,一个人常被饿着,那这个人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严重的吃货。 2. 婴儿需要用嘴感知世界,他们对任何东西感兴趣,都会往嘴里塞,这未必是要吞进去,而是要用嘴感知。 3. 这一阶段的意义,就是婴儿的嘴与妈妈的乳房,这一对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有无限的含义。 所以,如果一个人特别爱吃,那就可能是固结在了口欲期。 肛欲期 肛欲期(anal stage),1-3岁,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 这个阶段,幼儿主要通过粪便的保留和排除以获得快感,肛门的快感除了生理的角度,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自我的扩大。 到了到了肛欲期,孩子们逐渐开始有了“人我概念”。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像“爸爸”、“妈妈”这种,曾经以为是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自己”原来不是“自己”。这会让他们很焦虑。而对大便的控制,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他们意识到,能自我控制的事物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也就带来了人格发展中儿童的第一次反叛期!孩子们也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学会跟家长说“不”! 在肛欲期,控制感是最核心的一个内容。所以肛欲期固结的人格特征会表现出对控制感的特别关注。他们除了会强调要对自我进行严格控制以外,还会将这种控制感泛化到控制身边的人、事、物。 性蕾期/俄狄浦斯期 性蕾期(phallic stage)。3-6岁,也被称之为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的来源可以看这个神话故事。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性别的意识。他们开始变得更愿意跟异性的父母跟亲密,同时会对同性的父母显现出排斥心理。 固结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后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就是“恋母”,同时会同同性父母竞争异性父母,并产生攻击欲。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的解决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性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因此形成这种心理...

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弗洛伊德的观点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而罗杰斯的观点是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相比弗洛伊德的将我分为三类,罗杰斯把他们融合成一个我,就是: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没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但是其实他们关于我的概念都是一致的,以下可能会有点绕口(前方高能):就是“我”本不是”我“,此时的“我”,是由过去”我“所经历的一切而获得的感受,这些感受内化成”我“对世界的认知,”我“对世界规则的理解和关系的理解,然后这些经验和感受,组成了”我“。抛开肉体,其实”我“只是一段段信息流数据,由大脑在实际遇到的问题调取这些信息来让我们行动,然后再吸收经验,如此往复。 看到这段话,我们闭上眼睛,深刻的问一下自己,“我”到底是谁。我们没有准确的定位自己,因为形成现在这个自己的过程太复杂,太随机了,就像一段Hash(算法),随便更改一个字段,就发生雪崩效应,全部都改变了。 罗杰斯所提倡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但是有的人会担心,活出自己?所谓的自己就是本我,本我是有兽性的,如果活成自己,那人会变得怎么样?会变得有攻击欲吗?那太可怕了。 所以,要倡导”成为你自己“这个想法的时候,你本身应该抱着这样的一个假设:你”自己“就是非常好的东西。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自我实现者,或成为自己的人,都是道德最高的人,而不是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罗杰斯很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定义一个人是谁,要看他的体验而不是思想。但是,我们在现实中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往往经常忽略了体验,而过分重视思想。因为,思想可以用文字表达,它有迹可循,可以有逻辑结构,这让思想有了一种美感,还可以让人对思想产生控制感。而体验不容易捕捉,好像深渊一样。 罗杰斯认为,思想是体验的镜像。 我们必须通过镜子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脸,这个镜子中的形象就是镜像,但是镜像不是我们自身。 所以,一个人的思想再重要,也不能胡思他的体验。 而我们如果要深刻了解别人,就要体验她/他的体验,还有这些体验发生时的场景,罗杰斯将这种体验方式定义为:现象场。 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必须把一个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勾勒出来,一个人的记忆才会被提取,而深度的体验才会被唤起。 所有,要了解一个人真的很难,我们不要再口口声声说我理解你了,当你没办法经历对方发生的一切,...

Scrum革命

  Scrum其实就是一个思维框架,在面对未来一切无法估量的可能中,通过观察和快速改变,去应对一切。其实跟我现在从事的教育行业的概念高度重合,目前的主流教育,其实也是妄图使用陈旧的知识让学生去面对未知的未来,当下的教育并没有以学生如何面对未来为核心,那么如何才是真正的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未来,那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框架,通过适应社会去改变自己。 Scrum方法其实也很简答(应用在项目中):就是无论你什么时候启动一个项目,一定要经常检查一下自己在做的事情,看看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结果是不是大家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否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善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才能做得更快更好?存在哪些潜在的障碍? 敏捷的最原始来源其实是来源于戴明的戴明环,也就是PDCA循环。而且结合了,OODA循环(观察-导向-决定-执行) 而人类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效率最大化?答案就是做最重要的事情,在软件开发领域,有一条根据数十年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原则,即在任何一款软件中,80%的价值来之20%的功能。所以说,我们如何识别那带来直接价值的20%,并且优先完成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对于商业或者产品来说,如何寻找那20%?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你先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要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决定,你要问自己下列几个问题:哪些事项最优商业影响力?哪些事项对顾客最重要?哪些事项最有利可图?哪些事项最容易实现?要知道,清单上有很多事项是你永远不会触及的,但是对那些能在最低风险下创造最多价值的事项,应该一开始就先着手落实。 而在生活或者工作中,这个观点也能够得到很好的验证,把你一天要完成的工作列出来,然后按照重要性排序,从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开始并且保证专注,那么即便今天的状态不好,只完成了几项工作,但是这几项工作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得不反复提到的就是jeff的敏捷宣言: 人胜过流程: 可以使用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件; 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应对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而对于商业,作者的观点与我所认知相同,作者认为失败得快,才能迅速改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快速试错。但是很多公司文化往往更加注重形式、程序和会议,而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可供用户检验的价值。无法创造价值的工作是疯狂的愚蠢之举。把项目分解为多个小循环(迭代),可以让早期用户及时提供反馈,就能够避免浪费精力。 而就敏捷而...

运动/健身行业报告2017(美国)

图片
 最近在看健身器材的方向,扒了国外的一些报告研究了一下,对我来说总要的内容如下: 报告详细内容如下: 使用本指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体育和体育行业的状况,影响其发展方向的趋势,以及影响您明天及以后如何定位,营销和销售的技术。 行业快照,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及新兴技术简要说明,本指南仅用于为您提供可操作的洞察力,您可以使用这些洞察力制定数据驱动的决策,从而有力地区分您的品牌并帮助您智能地制定未来的战略方针。 行业快照 与其他垂直行业相比,电子商务的相对新人,在消费者行为转变的推动下,体育和体育行业正在经历高单位数或两位数的增长率。消费者的生活欲望支撑着这些转变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线购买更大或更大的门票的意愿和能力的增强,正在以一种曾经认为不可能的方式扩大市场。 虽然电子商务只占在过去几年中,整体行业销售,在线销售和体育销售的一小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翻了一番。可穿戴设备,健康和物理跟踪设备以及允许人们实时监控其进度的应用程序占据主导地位,健身和体育行业处于数字和物理世界合并的最前沿。 除了在物联网的扩张和消费者对预防性医疗保健日益增长的兴趣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外,健身和体育行业也受益于几个强大的人口和经济逆风。虽然年轻消费者可能经常成为健康产品的早期采用者,但美国和其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也助长了增长。虽然按销售额衡量,美国是领先者,但中国和印度等主要市场的新兴中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也为该行业的最高和最低增长做出了贡献。 尽管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体育和体育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上被称为消费电子产品或软件公司的担忧引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为它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服装转变为下一代产品和运动装备。 Apple,Under Armour,Jarden和Nike等公司正在模糊无数行业之间的界限,这些行业现在都在某种程度上竞争健身和体育市场份额。随后,传统体育,户外和传统产品的制造商越来越多地必须采用智能技术来更新产品线,并确保未来的产品保持相关性。 诸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和工资趋势以及所有影响消费者支出的外汇影响等其他挑战将对行业增长造成压力。为智能体育产品和体验支付溢价的感知价值也是如此。随着行业的成熟,消费者期望的提高以及下一代产品和运动产品提供可衡量结果的需求可能会给利润带来压力。 然而,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从他们的运动装备和运动装备中获得更多需求,在十年后半期及以后...

了解自己

  感觉自己逐渐有点标题党的味道了,但是的确是希望站在我所阅读的心理学知识的角度上帮助大家换个角度了解自己,了解“我”。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并且时常问自己,我究竟如何成为我的。 “我”的概念,我一直很着迷,我很敬畏大脑的一切,时常反思我在当下做的决定的那个我是哪个我,但是接触到和学习到的信息越多,感觉深在内心的那个我逐渐被埋没,直至深入万丈生源。 心理学提出关于“我”的三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来描述“我”。本我,自我,超过的概念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本我,也就是本能,有各种欲望组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 本我遵循的原则,是享乐原则。 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 超我,指的是道德化的自我,相当于人格中的管制者。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而本我,自我,超过三者的关系看起来像是循序渐进,又像是互相约束。 从循序渐进的角度上看,从我们出生为婴儿的时候,我们只有本我,本能的通过行动来争取生存的机会,逐渐的,我们从外部获取信息以及自身的试探,我们形成了自我,而在自我成熟之后,我们就开始追求超我。这个过程也和人的年龄发展阶段相符,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