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18的博文

关于通货膨胀

  本来是每天来一点知识的,但是由于本人太忙(lan)了,只能是不定时的更新一些我认为有趣的能对理解生活带来帮助的知识点,最近读了很多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内容,觉得对理解社会和生活的本质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也希望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文字信息,尽量通过简单的陈述和举例,也让大家有所收获。 本期讲的内容是「通货膨胀」,相信大家在看新闻联播的时候进场听到的这个名词都是一脸懵逼,那么今天就来说一下「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 简单理解就是大家都愿意要的货物,也就是用来交换的货币。历史上,贝壳、金银、纸币都当过货币。 通货膨胀的定义 而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的增长,指的是物价的总的水平,而不是某个商品。 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视角——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的公式是: MV = PY M指的是货币总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平均物价,Y是社会的货物总量。 所以,当我们要求平均物价时,社会的货物总量越大,平均物价越低(反过来越低那么通货膨胀的就越高,比如庄家收成不好,大豆贵了,葱贵了,就导致了通货膨胀),货币总量或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大,平均物价越高。也就是说货币的总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大会带来通货膨胀。 通过膨胀的过程 我们来举个例子🌰: A村村民👫👬👭使用狗🐶牙来做通货进行粮食购买,一个狗牙能换一个苹果🍎,2个香蕉🍌,3个李子🍑。 有一天,来了一个村外人,发现了A村使用狗牙交易后,从外面运来大量狗牙,并大买特买A存的粮食,卖粮食的村名很欢迎啊,都卖给他。 慢慢的,粮食变得不够了,开始影响到村民们的自给了。 这时候A村的情况变成,村民手上有大量的狗牙,但是粮食短缺(都在外村人手里)。 此时,发生了通货膨胀。 而此时,狗牙多了自然就没什么价值了,物价就上涨了,也就是说,现在一个苹果🍎可能要100个狗牙才能买了,此时货币贬值了。 通货膨胀对我们生活最直观影响就是:几年前,猪肉一斤几块钱。现在,一斤猪肉二十块钱的影响。以前有1万元就是富豪,现在有1万元是乞丐的区别。 所以说,货币发行量的增大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现实中,新增的货币总是通过某个出口逐渐的流向社会,就像蜜糖一样,一开始是堆积起来而后慢慢才散开。这种货币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面摊匀的现象,被称之为「坎蒂隆效应」。 所以,在经济生活当中的每一个个人,他们都很难分辨物价的上涨究竟是一种相对价格的变...

去感受身体,而不是感受思维,帮助你更好的与他人建立连接

  有没有发现生活中遇到有些人明明逻辑很清晰,说话有条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或者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而有的人却能够让你感觉能够很快的与你亲近,让你感受他/她的友善。 脑海里的声音并不是你真正的想法,要聆听你的内心,听从你的身体。 为什么脑海里的声音不是你真正的想法? 你可能会说,大脑是我的,在我清醒的时候,它是受我控制的,产生的想法当然也是我的想法,怎么能说不是我真正的想法呢?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从小到大因为犯错总结的经验,大人传递给我们的教条,他们充斥着我们的大脑,你的大脑参杂了太多别人的教条和经验,举一个例子,一个大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脑袋:就像一个椰子壳,里面有各种纸条,都是父母塞给自己的纸条,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从这个椰子壳里随机拿一个纸条来解决问题,但是每次拿出来的纸条都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们自我的发展,我们发展自我就是学习大量的经验,通过这些经验来判断对错,拿着刀的人是凶手,这可能是我们从电视剧学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亲眼见到这个拿到的人,用身体去感受对方带来的气氛,可能才会发现,他可能是一个屠夫。 所以这一张张的“纸条”,是你的吗?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大脑只是帮你调取信息,驱动你的身体采取行动,“它”在尝试控制“你”,而真正的“你”在哪? 尝试用身体去感受 我们应该如何用身体去感受并且用哪个部位去感受?答案是腹部。 曾花多年时间专门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发现,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链接的——就好像他还在妈妈肚子里而他们通过一条脐带相连,后来才转成了其他方式。对此,敏感的妈妈都知道,几个月的孩子会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唤妈妈,抱抱我,亲亲我,这就是他们在用肚子寻找与妈妈的链接感。 所以,在我们生命早期,我们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链接感的,但逐渐地有了转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别人交流。 对于这个历程,吉利根说,西方神话也都有寓言式的描绘。在神话中,英雄之旅都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英雄活在花园里,无忧无虑,只是和神奇的环境连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他被放逐到沙漠里,被教育使用头脑。这一阶段甚至会有40年,占了生命的一半时间。也许,对于一些人而言,沙漠的阶段从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因为妈妈说“我不想要你”。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被放逐,这也许是在一岁,也许是在两岁,也许...

自恋症的心理学

  自恋的由来 在第一张自拍诞生之前很久很久,古希腊和古罗马流传着一个神话,讲的是有一个有些太过于陶醉于自己形象的人,故事中,Narcissus是一个为寻觅爱情而四处游走的英俊男子,在回绝了仙女Echo的示爱后,他瞥见了自己的河中的倒影,并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它,Narcissus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溺水而死,他死去的地方开着的那朵花,因此得名Narcissus(水仙花)。 这个神话很好的阐释自恋症的基本特点,即过度的,甚至有时候是有害的自我关注,但它不仅仅是常常出现在情感专栏的一种人格类型,更是一种被心理学家归类并研究的一系列性格特点。自恋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过度膨胀,不符合实际的自我形象。自恋症患者从不同程度上认为自己更好看,更聪明,比其他人更重要,并应得到特别的对待。 自恋症的分类 心理学家将自恋症这一性格特点分为两种形式:即浮夸型自恋和脆弱型自恋。稍后我们将讨论一种更为极端的情况,即自恋型人格障碍。 浮夸型自恋是最常见的一种,特征表现为: 性格外向; 控制欲极强; 并希望应其他人关注。 浮夸型自恋症者追求关注和权利(特朗普),他们有的是政治家,社会名流或者文化领袖。当然,不是所有追求权利与地位的人都是自恋者,很多人处于积极的目的而追求权利,比如发挥出他们全部的潜力,或者帮助改善人民生活,但是自恋者追求权利的原因是与之相伴的地位和关注。 脆弱型自恋症患者则内向而保守,他们通常都比较自以为是,但也极易受到恐吓或冷落。 不论是哪种情况,自恋症的阴暗面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自恋者通常会自私的行事,因此自恋的领导人可能会作出有风险或不道德的决策,自恋的伴侣可能会不忠或者出轨,当他们对自身的美好想象被质疑时,他们会变得愤愤不平,咄咄逼人。 它就像是一种患者会自我感觉超棒的疾病,却使得身边的人叫苦不迭,如果这样的行为更加极端,那么它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即所谓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总人口中的1%至2%都受其影响,其中大部分为男性,这样的诊断也仅限于承认,年轻人,尤其是孩子,可能会很以自我为中心,但这也许只是成长中必经之路。 美国精神学会颁布的第五版《诊断与统计手册》,描述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几种特征,其中包括: 自我膨胀; 很难将心比心; 自认为应享受更多的权利; 渴望他人的仰慕与关注。 这些特征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格障碍,是因为它们能够轻易的主宰一个人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