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微信背景下去理解《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书看得很快,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当然,由衷的敬佩操盘微信的团队,能够让微信的长久不衰,并且从用户的视角上看,功能不会过于复杂。
的确,回忆起用的其他App,比如支付宝,已经让我感受的是铺面而来的功能,感觉已经塞不下了,但是还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当然,这个和微信的产品定位也有一定的关系,微信的核心定位就是社交、Chat,无论如何社交一定是第一位,第一页,用户进来之后除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能够在第一页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其他产品虽然核心定位很清晰,但是总是想扩大,最后做得个四不像,当兼容了N种场景和需求类型的用户后,不同的用户打开App就显得不知所措了,单一智能永远猜不到用户从其他场景切换进来App到底是想要做什么,使用成本还是很高的。
微信做的很克制,克制到很多功能,很多交互都充分的思考能不能不做,为什么一定要做,最不打扰用户的是怎么样做,这很好,很微信。
但是,但是来了,微信的产品设计观点适合其他产品吗?我觉得要慎重看。
微信有巨大的腾讯社交流量扶持起家,通过前期优秀的操作,快速的得到了大量的用户,在海量的用户的背景下,产品迭代的新功能和新交互的影响力无比巨大,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克制是正确的,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文字或者一个颜色带来的用户反馈是怎么样的,甚至是否会引起不好的群体效应,小龙这里提到了《乌合之众》这本讲述群体性的书。
另外,海量的用户,意味着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十几亿的用户发生着大量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行为,特别是存在有些场景和需求是互相矛盾的,到底要不要满足?满足的话如何在考虑十几亿用户的背景下进行设计?
同样在海量的用户下,特别是通过熟人社交建立的关系网络,构筑了微信极强的换用成本,微信有时间慢慢来,可以静下心来,从更加高的高度来思考如何“影响世界”,这就是真的在影响世界了,因为微信是十几亿的用户,无论是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都在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创造了海量的数据。
总结来说,微信有责任、义务也有资格慢慢来,从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做减法。
回到现实,产品经理做产品设计还是要看清现状,国家,行业,市场,公司,产品目前各处于什么阶段,是处于生存阶段,还是创造更高价值的阶段?处于生存阶段,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创造眼前的收入,让公司和产品能够继续下去,会更加短视。而当公司处于财富自由的阶段下,更多的考虑是社会价值、长远价值,做事情才会克制。
这和人类很像,穷的时候、肚子饿的时候,只要能吃的都能往嘴里塞,也不管是否健康或者会不会拉肚子,关注的是解决的是眼下的问题。富有的时候,肚子不饿的时候,更多的希望吃到的是精致的,对身体健康有帮助的,考虑的是生命的长度的问题。
但是,有一点是通用的,就是抽象的能力,是把一百个需求做成一百个功能,去满足,还是把一百个需求做成十个,或者一个需求同样去满足,这里考验的是产品经理的分类和抽象的能力,当然,核心本质还是搞清楚问题,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不要听用户叫你做什么,而是搞清楚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从问题出发,挖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再分析问题的类型,并结合当下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去考虑是否要解决、如何解决以及解决后带来的价值。
总的来说,书是好书,让我们没有操盘过十几亿用户的产品经理感受到了在这种海量用户下,应当如何思考和如何行动。
但是还是那句话,虽说有些方法是通用的,但是也要考虑当前的处境,对错与否,最后还是要看结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