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支付的定价

国内的支付成本为什么那么低? 

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线的支付费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到中小商户的欢迎,也推动了移动支付普惠程度的提高,处于一个以量补价的过程。支付机构拥有的支付成本优势,来自于早年于银行直连背景下的博弈结果,支付机构虽然拥有自身的支付账户体系,但是出入金都需要依赖银行的账户体系,所以与银行形成了协作关系,所以,在“断直连”之前,支付机构部分承担了清算职能,在加上备付金存款的筹码,在银行端获得了优惠的价格。
另外,宏观整个支付产业下,较低的支付成本还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支撑:
1、技术进步推动成本降低,原来的人工和网点被在线化,电子表单,自动核验(实名认证)等技术能力取代,同时,支付硬件设备的成本也不断下降,比如智能POS。
2、支付产业有足够量的市场支撑,支付已经成为空气,商家开店不能受理移动支付,已经无法经营,中国有8000万+的企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可以实现以量补价。
3、基于支付额外延伸出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对支付收入的补充,比如进销存管理、支付营销,会员CRM等能力,产生了额外的增购,另外,基于交易数据,形成信用支撑,延伸出了POS流水贷的金融服务,也产生了额外的商业模式,在商业环境下,贷款是刚需,再次基于C端支付流量的变现,产生了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大大补充了支付的收入。

再次,国内的互联网模式,先通过补贴把规模做大,占领市场,有了规模和流量之后,再从中寻找商业价值甚至重新主导定价,是互联网模式的基操。因此,在前期的收单争夺战中,支付不仅不收钱,反而还要对用户进行补贴,更加降低的支付的价格。

为什么国外的支付收入/成本那么高?

回到普惠的视角,通过价格优势和价格竞争,不断的拉低行业的供给成本,刺激需求增加,快速的实现对市场的教育,并实现笔数和受理商户数量的大幅增长,优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是正确的道路,对消费市场来说是利好的,有助于提升效率。 
但是我们反观国外的支付费率: 
高盛在2017年发布的《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崛起》系列报告第一篇“生态系统之门”中指出,在不考虑与银行分成的情况下,中国支付机构的交易费率仅为0.6%。这显著低于2016年PayPal 1.81%的费率标准。
由此,在国外,支付是一门好生意,利润非常丰厚。以澳洲银行为例,澳洲银行在2015年对商家的Visa卡和万事达卡收取的费率是0.839%,外加不等的服务费和终端费用;而美国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的商家费率是2.9%,另加10%的服务消费税。商户花费在支付方面的成本很高。即便是现在,国外Visa等清算组织收取的费率平均为2%~3%。
为什么国外的为什么国外的支付收入/成本比国内高?
第一:客观来看,必要的交易成本客观存在,不在每笔交易成本中体现,也会在其他层面体现。
首先,国内支付支付的定价,是没有体现合规等要素的成本的,也就是并没有在业务拓展中严格和长远的考虑合规问题。
最明显的是账户实名制和商户的实名管理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就举四方聚合的例子,早年在扩展业务时,所有商户资料能省则省,能不审则不审,直到后面开始要求合规后,才慢慢整改和补齐,甚至很多都无法补齐,存在大量的风险隐患。
在发达国家,反洗钱、风控、消费者保护等合规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成本,但是我国支付的合规成本非常低,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在支付价格中,导致市场存在一些乱象。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国监管部门对银行和支付机构的大额罚款其实变相地、部分地体现了这一部分合规成本。
另外,科研投入上的欠缺,支付产业链的基础性技术储备和创新也不够,曾有人说过,中国支付的创新在快捷支付之后就没有了。支付上的技术,科技能力的成本也没有体现,反倒是支付延伸的产业在不断的发展。
第二、就如上面所说,国内支付服务带有一定的普惠性质,以政府指导价为主,国内政策对支付价格水平的指导作用比较强,政府出于服务实体经济、降低流通成本的考虑,对商户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要求金融机构在支付提供方面降低价格。而发达国家的支付定价主要由市场主体,银行和国家卡组织等机构自行决定,政府则集中于监管反垄断和公平竞争规则。
第三,从发展角度上看,国外的零售支付市场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信用卡市场发展近百年,市场结构处于稳定而成熟的状态,支付定价机制也比较完善,靠价格战改变市场格局的可能性不大,必要性不强。
而国内属于新兴市场,对市场份额和流量的争夺,以及对消费者新支付习惯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各家都会采取价格补贴、降价的方式,实现对市场的战略布局。这与中国人口红利,市场广阔,消费分层等市场特性有关,新兴支付依托互联网科技,利用网络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与这些因素很好的契合,在成本上形成互补,为支付低价创造了可观条件。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长久,最后导致过分关注费率,客户无忠诚度,在政策中随意摇摆,大量的成本耗损在补贴上,没有真正带来支付创新。

支付的价格是否越低越好?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如果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供给方便没有动力去提供和改善服务,会导致供给不足或者供给品质下降,事实上最终受损失的反而是实体经济。这笔账应该算清楚,所以,一味降价并非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和支持,过犹不及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从长远看,支付价格必然会回归均衡水平和正常逻辑。
价格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价格在很多时候也是多方博弈的过程,是产业结构、利益碰撞的反应。如果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支付服务变得无利可图,那么就会存在转漏洞的行为,比如套码,套现等现象,进而真正做支付的服务和产品的投入就会降低,这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收单业务也是如此,恶意价格竞争下,甚至出现0费率现象,0费率背后依靠的是增值服务(如广告,金融等)的变现,而为了加快市场的布局,对商户管理的不严,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埋下了风险隐患。比如“二清”的跑路损害了商户的利益,虚假商户或者违规商户为欺诈提供便利,导致消费者财产收到损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应从专业,系统和市场化的角度来管理价格,让价格回归正常,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任何产业都是一样,都需要有一定的利润,若没有利润,要不就是没有人愿意去从业,要不就是各种歪路子出现,让产业变质。

我国支付服务定价未来的几个趋势

1、支付服务定价将回归正常的商业逻辑
未来支付服务定价可能会回归到“支付是要挣钱的”原则,如果长期不挣钱或者预期不挣钱,那么支付服务质量就会下降,支付技术的发展就会停止。
通过合理的定价,使支付行业获得与之服务和专业能力相对应的利润,将加大对支付行业技术,安全,合规等方面的投入,增强支付行业的发展前景。
2、支付服务化,规范化
价格不再是竞争的焦点,价格不仅要回归成本,而且要回归服务,要通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来实现业务拓展,使客户真正觉得“服务值这个价”。同时,价格的透明度会进一步提高,隐形收费或者不合理收费的现象会减少。
3、支付返佣的收入部分可能会变成其他收入类型
支付行业的收入会持续存在,而且会持续增强,但是未来可能不再是以交易返佣存在,可能会以其他的形态出现。比如支付+服务,支付+场景,支付+增值的产品能力,使得支付公司围绕着支付生态持续的正向投入,基于支付推进市场健康发展,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而这种增强,会垂直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场景,让支付在更多的维度帮助行业发展,实现更高效的商业闭环,而非一些短期套利行为。

目前可见的已经有这个趋势,基于支付+的产业不断的探索和落地,支付将发挥自身的能力,助力消费发展和社会进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讨论一个哲学问题:人始终会死的,那为什么还要活着?

转角不一定能遇到爱情,但大概率会遇到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