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感受身体,而不是感受思维,帮助你更好的与他人建立连接

 有没有发现生活中遇到有些人明明逻辑很清晰,说话有条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或者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而有的人却能够让你感觉能够很快的与你亲近,让你感受他/她的友善。

脑海里的声音并不是你真正的想法,要聆听你的内心,听从你的身体。

为什么脑海里的声音不是你真正的想法?

你可能会说,大脑是我的,在我清醒的时候,它是受我控制的,产生的想法当然也是我的想法,怎么能说不是我真正的想法呢?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从小到大因为犯错总结的经验,大人传递给我们的教条,他们充斥着我们的大脑,你的大脑参杂了太多别人的教条和经验,举一个例子,一个大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脑袋:就像一个椰子壳,里面有各种纸条,都是父母塞给自己的纸条,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从这个椰子壳里随机拿一个纸条来解决问题,但是每次拿出来的纸条都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们自我的发展,我们发展自我就是学习大量的经验,通过这些经验来判断对错,拿着刀的人是凶手,这可能是我们从电视剧学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亲眼见到这个拿到的人,用身体去感受对方带来的气氛,可能才会发现,他可能是一个屠夫。

所以这一张张的“纸条”,是你的吗?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大脑只是帮你调取信息,驱动你的身体采取行动,“它”在尝试控制“你”,而真正的“你”在哪?

尝试用身体去感受

我们应该如何用身体去感受并且用哪个部位去感受?答案是腹部。

曾花多年时间专门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发现,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链接的——就好像他还在妈妈肚子里而他们通过一条脐带相连,后来才转成了其他方式。对此,敏感的妈妈都知道,几个月的孩子会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唤妈妈,抱抱我,亲亲我,这就是他们在用肚子寻找与妈妈的链接感。

所以,在我们生命早期,我们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链接感的,但逐渐地有了转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别人交流。

对于这个历程,吉利根说,西方神话也都有寓言式的描绘。在神话中,英雄之旅都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英雄活在花园里,无忧无虑,只是和神奇的环境连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他被放逐到沙漠里,被教育使用头脑。这一阶段甚至会有40年,占了生命的一半时间。也许,对于一些人而言,沙漠的阶段从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因为妈妈说“我不想要你”。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被放逐,这也许是在一岁,也许是在两岁,也许会更迟,但它总会来。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会学会很多生存技巧,只是分别心逐渐压过了合一的美。

第三个阶段,越发感觉到要回到花园的使命感,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你。心理学家荣格因而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40岁以前,在这个阶段你是活给别人的,第二个阶段是40岁以后,在这个阶段你要活出你自己。

所以,讨厌、厌烦与鄙视等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

同情、包容、爱、悲伤等围绕着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种种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这些感受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在怀疑自己的时候,不自信的时候,尝试用手按住自己的小腹,感受你腹部发出的声音,寻找你真实的想法。

总 结

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是心灵的三层结构;思维过程、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是心灵的三种过程,所以当一个人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打开的,他就能感受别人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它们是可以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连接的;而思维过程,看似有力量、很可靠,但其实不能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连接。

有时候,不要太过依赖自己大脑的思维结果,问问你内心,问问你身体的真实感受,当别人质疑你导致你自卑受挫的时候,大脑充斥着“你不行”,“你是一个loser”,“你做什么都会失败”等各种负面想法的时候,冷静下来,尝试忽略大脑的想法,问问自己的内心,让身体感受你,让身体重新掌控自己,寻找到真实的自己,你会发现,其实,你才是最好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聊聊支付的定价

讨论一个哲学问题:人始终会死的,那为什么还要活着?

转角不一定能遇到爱情,但大概率会遇到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