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似乎误解了“兴趣”

 当初在决定做教育行业的时候,携带的出发点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是自己的困境。

工作将近10年,回望过去似乎自己从未真正沉溺在心流的状态,除了在竞技的时候才会呈现,但是那个是压力下呈现的,不是自然状态。

我将这种问题归之于我失败的受教育经历,我认为我被应试教育所绑架,以至于我没有在黄金年龄的时候去探索我真正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投入教育这个事情,我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而我当初的着力点就是课堂教育。

但是这一年多下来,我发现我似乎错了,不是教育这个事情错了,而是我对兴趣的定义错了。

要澄清几个观念:

  1. 兴趣≠享受
  2. 兴趣可能是与生俱来,但是兴趣是需要引导的
  3. 在没深入接触之前,我们无法谈论兴趣(初次体验)

兴趣≠享受

有些年轻人总会有这样的误解,很喜欢玩游戏,觉得游戏是兴趣,包括我当年都会认为我喜欢玩电脑,我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是对的还是错的),有些人喜欢旅游,觉得旅游是自己的兴趣,但是这些喜欢其实本质上是享受,游戏是通过低门槛+快速反馈的机制让人上瘾,而不是兴趣,而旅游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单单喜欢旅游是不能发展为兴趣的。 有人会反问,游戏高手或者职业玩家就是因为喜欢玩游戏而职业化的,是的,但是你知道职业玩家背后付出了什么吗?当你把兴趣变成工作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考验你兴趣的时候。

兴趣需要引导

兴趣的确是需要引导的,我相信上帝赋予我们生命的背后是赋予我们任务的,而且不只是一个任务,而我认为这些任务按照个人的能力或者成功可能性会形成这样的排序列表,他是隐性的,你不知道的存在,比如:

  • 足球 90%
  • 篮球 60%
  • 音乐 50%
  • 美术 20%
  • 计算机 10% ... ... 这是隐藏列表,而天才或者成功人士正是开发了那最高占比的能力而变得无比成功,我们可以说是努力,但是背后也是运气的成分。(不要打我)

所以,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句歌声就认定了孩子唱歌的天赋,All in一点,但是却不知孩子的天赋是乒乓球。这个兴趣列表是隐藏的,所以上帝也是公平的,有人从小能够从最高占比的兴趣入手,有的,却等到70岁才发现这一切,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列表上的事情。

正因为清单是隐藏的,所以需要家长更多的观察和更多的引导,多观察生活中孩子的能力展现,并良性的引导孩子去多尝试。

在没深入接触之前,无法谈论兴趣

上面说了隐藏的兴趣清单,但是探索清单的过程远不是报兴趣班,几节课就得出结论,孩子哭闹不愿意去,或者老师觉得孩子不行就觉得孩子可能在这方面没兴趣。例举一个我们成人的案例:学车,我们大部分人学车都是填鸭式学习,真正掌握开车是在自己上路之后,我相信很多人在学完之后或者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喜欢开车的想法特别是在考试失败或者被教练骂之后,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后面学会开车,老油条了,却很享受开车的感觉,每次超车,每次一把入库都觉得自己成了车手。

所以,对一个孩子是否感兴趣这个事情,需要深入后我们才能判断。但是核心问题来了,如何让孩子深入?深入的第一步,就是初次体验。

说一个我这周末带孩子游泳的经历,从一开始下水就展现了无比的乐趣,甚至要我放手,我相信我这是为孩子带来了游泳的很好的初次体验(虽然更多可能是玩水… )。

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天分被埋没的关键,有些孩子有数学天分,但是在第一堂数学课的时候因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因为课堂环境的问题导致没有很好的初次体验,那么很有可能孩子就错失了这个机会窗口,甚至在孩子闹钟就种下了不喜欢数学的种子,这都是很可怕的。

所以当我们让孩子有较好的初次体验时,我们才有机会深入的去探索孩子的兴趣和天分,我们才有依据去谈论兴趣。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聊聊支付的定价

讨论一个哲学问题:人始终会死的,那为什么还要活着?

转角不一定能遇到爱情,但大概率会遇到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