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
爱默生曾说过: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利用了病假的期间,读了《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这本书,书本重点阐述的是关于心流的概念,心流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投入状态,处于心流时,人会忘记时间,忘记一切与目标无关的资讯,全身心的投入当前的行动中。
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很惭愧,似乎很少有这种状态。
作者有一些不错的观点,但有些却又不能苟同。也可能是作者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生活和工作,也可能是我认为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够达到心流实在是太难了,从学术角度去看最优体验的状态固然是不错,但是实际生活、工作中,我觉得更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自己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当前的环境。
书中强调了“意识”的内容,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部分,一直在看关于意识,意图,也就是需要,需求的相关内容。
作者所表达的意识是:意识就是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
我们通常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称之为“意图”。当一个人自觉想要某件东西,或想要完成某件事情时,意图就会浮现出来。意图也是资讯的一种,由生理需求或内化的社会目标塑造而成。它如磁场一般,把注意力从其他事物导向目标,是精神集中于特定的刺激上。我们经常用别的字眼来称呼外观的意图,诸如直觉、需要、冲动、欲望等,但这些都是解释性的名称,只是说明人为何会有某种表现。而意图则是中性的陈述,并未指出一个人“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只说他“做”某件事。
比如说性欲,就是人体的染色体对于繁衍后台的需求,让人的生理产生反应,通过反应去解决染色其发起的繁衍后代的要求。
又比如,血糖低到某个程度时,我么会开始感到不安,并觉得烦躁,多汗,胃痛。由于基因程序要求使血糖恢复到一定的浓度,我们自然就会想吃东西。于是,我们开始觅食,直到吃下东西,不再觉得饿为止。
饥饿的人对于血液中有多少血糖一无所知,他只知道意识给了他一个饥饿的信息。
当一个人意识到饥饿之后,通常会产生摄取食物的意图。如果这时选择服从觅食的指令,他的行为模式就与纯粹服从本能需要并无差别,但他也可以觉得完全不顾饥饿的痛苦。他可能有其他更强烈的意图,例如减肥、省钱或因宗教缘故禁食等。就像是以绝食表达抗议政治理念的认识,表达政治的意图便压倒基因的要求,甚至志愿选择死亡。
这些情况的存在,证明意识可以遵循不同的目标与意图发展,每个人都拥有控制主观现实的自由,也就是进入心流的根本。
我们无法控制意识,意识是我们身体本能的反应,但是我们能够控制意图,在当下目标下,我们清楚哪些意图是不能去执行的,当下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而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是它与我们的目标契合。
1是通过主观构建外在世界满足自身目标,2是调整自我,使得自我迎合外在现有条件。1和2都是强调内心。
另外,作者也说到“享乐”的部分,按照作者的意思,享乐是意识中的资讯告诉我们已经达到生物程序或社会制约的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满足感。享乐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换而言之,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的秩序。
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需要两项辅助策略。一方面需要重新设计工作,使它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诸如打猎、家庭式纺织、外科手术等。另一方面,还的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加强技巧,选择可行的目标。
自得其乐的性格很重要,记得小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发达的网络,电视内容又是被选择的,当没有其他娱乐节目时,我会自己找事情做,比如拆拆这个,混合一下那个,沉浸在那种乐趣可以让我耗尽一天的时间,反观现在,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精彩在瓜分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已经很难进入那时候的那种状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