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弗洛伊德的观点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而罗杰斯的观点是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相比弗洛伊德的将我分为三类,罗杰斯把他们融合成一个我,就是: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没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但是其实他们关于我的概念都是一致的,以下可能会有点绕口(前方高能):就是“我”本不是”我“,此时的“我”,是由过去”我“所经历的一切而获得的感受,这些感受内化成”我“对世界的认知,”我“对世界规则的理解和关系的理解,然后这些经验和感受,组成了”我“。抛开肉体,其实”我“只是一段段信息流数据,由大脑在实际遇到的问题调取这些信息来让我们行动,然后再吸收经验,如此往复。
看到这段话,我们闭上眼睛,深刻的问一下自己,“我”到底是谁。我们没有准确的定位自己,因为形成现在这个自己的过程太复杂,太随机了,就像一段Hash(算法),随便更改一个字段,就发生雪崩效应,全部都改变了。 罗杰斯所提倡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但是有的人会担心,活出自己?所谓的自己就是本我,本我是有兽性的,如果活成自己,那人会变得怎么样?会变得有攻击欲吗?那太可怕了。
所以,要倡导”成为你自己“这个想法的时候,你本身应该抱着这样的一个假设:你”自己“就是非常好的东西。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自我实现者,或成为自己的人,都是道德最高的人,而不是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罗杰斯很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定义一个人是谁,要看他的体验而不是思想。但是,我们在现实中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往往经常忽略了体验,而过分重视思想。因为,思想可以用文字表达,它有迹可循,可以有逻辑结构,这让思想有了一种美感,还可以让人对思想产生控制感。而体验不容易捕捉,好像深渊一样。
罗杰斯认为,思想是体验的镜像。
我们必须通过镜子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脸,这个镜子中的形象就是镜像,但是镜像不是我们自身。 所以,一个人的思想再重要,也不能胡思他的体验。
而我们如果要深刻了解别人,就要体验她/他的体验,还有这些体验发生时的场景,罗杰斯将这种体验方式定义为:现象场。
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必须把一个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勾勒出来,一个人的记忆才会被提取,而深度的体验才会被唤起。
所有,要了解一个人真的很难,我们不要再口口声声说我理解你了,当你没办法经历对方发生的一切,不要轻易的说:我理解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