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
感觉自己逐渐有点标题党的味道了,但是的确是希望站在我所阅读的心理学知识的角度上帮助大家换个角度了解自己,了解“我”。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并且时常问自己,我究竟如何成为我的。
“我”的概念,我一直很着迷,我很敬畏大脑的一切,时常反思我在当下做的决定的那个我是哪个我,但是接触到和学习到的信息越多,感觉深在内心的那个我逐渐被埋没,直至深入万丈生源。
心理学提出关于“我”的三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来描述“我”。本我,自我,超过的概念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本我,也就是本能,有各种欲望组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
本我遵循的原则,是享乐原则。
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
超我,指的是道德化的自我,相当于人格中的管制者。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而本我,自我,超过三者的关系看起来像是循序渐进,又像是互相约束。
从循序渐进的角度上看,从我们出生为婴儿的时候,我们只有本我,本能的通过行动来争取生存的机会,逐渐的,我们从外部获取信息以及自身的试探,我们形成了自我,而在自我成熟之后,我们就开始追求超我。这个过程也和人的年龄发展阶段相符,婴儿,儿童,青年。
从互相约束的角度上看,自我是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协调,自我是原始人性,超我是道德人性,这两个我是针锋相对的,在要作出行动时,脑海里的本我和超我会争夺控制权,而自我就起到了协调的作用,通过自我来判断到底要执行本我还是执行超我。比如说强奸犯在发生强奸案时,就是本我击败了超我。
有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就把人看做两部分:桀骜不驯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骑象人可以驯服大象,但大象才具有汹涌澎湃的力量。
作者这个比喻,其实是将人的自我分成了两个部分:
理性的头脑,也就是骑象人; 非理性的本能,也就是那头象,是“自我”的代名词。
你可以问问你自己,你头脑中的那些想法,真的就是“你”的吗?未必,甚至并不是。乔布斯在斯塔福大学的演讲中说:
要遵从你的感觉,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
也就是说,你是骑象人,而你的脑海中的那些关于如何对待大象的想法,其实是其他人灌输给你的教条。
我们常常只注意到了象与骑象人,也就是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比如,身体的欲望冲动在涌动,但头脑却要管束它,并且我们还以为头脑中的想法,都是自己的。但其实,这些想法大多来自权威机构提供的信条。
文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大超我,大权威,而每个人最先有具体的超我,来自一个具体的权威,就是自己的养育者。
所以,当我们知道自我,也就是头脑层面的“我”,其实就是来自你自己的意志和父母等权威的意识这两种可能时,你就可以对这个“自己的想法”有一些怀疑了,你就可以去觉知自己:你脑袋里的那些想法,到底是谁的???
这是一种觉知的开始。
把我拆分成本我,自我,超我是不是就对”我“的理解加深了一步?究竟哪个才是更好的”我“,我们应该追求什么,世上本无对错,直至外部观念的诞生产生了对错,屠杀人类就是错,屠杀动物就不是错,安逸不思进取的生活就是错,积极攀爬巅峰的生活就不是错。
观念永远在变,对错也可能不断的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我,坚定自我,因为自我,没有对错。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豁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