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什么 获取链接 Facebook X Pinterest 电子邮件 其他应用 八月 27, 2018 什么是产品? 把两个字拆开来看。产,必须是人类的产出,野生的苹果它不是产品,人类栽种的苹果就能够成为产品,重点在于人类是否参与了生产过程。品,品尝,也就是最终产品是被用户感受和使用的,如果生产出来最终不是作用于人,那也不算产品,比如在荒无人烟的山洞里面的笔画,永远不被人发现。而在实体经济中,品就是一个个的SKU,是已经在货架上或者准备去货架的最小单元,被人类购买和使用,在互联网经济中,品可能是一次次的服务,服务于人类。 获取链接 Facebook X Pinterest 电子邮件 其他应用 评论
聊聊支付的定价 二月 28, 2022 国内的支付成本为什么那么低? 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线的支付费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到中小商户的欢迎,也推动了移动支付普惠程度的提高,处于一个以量补价的过程。 支付机构拥有的支付成本优势,来自于早年于银行直连背景下的博弈结果,支付机构虽然拥有自身的支付账户体系,但是出入金都需要依赖银行的账户体系,所以与银行形成了协作关系,所以,在“断直连”之前,支付机构部分承担了清算职能,在加上备付金存款的筹码,在银行端获得了优惠的价格。 另外,宏观整个支付产业下,较低的支付成本还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支撑: 1、技术进步推动成本降低,原来的人工和网点被在线化,电子表单,自动核验(实名认证)等技术能力取代,同时,支付硬件设备的成本也不断下降,比如智能POS。 2、支付产业有足够量的市场支撑,支付已经成为空气,商家开店不能受理移动支付,已经无法经营,中国有8000万+的企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可以实现以量补价。 3、基于支付额外延伸出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对支付收入的补充,比如进销存管理、支付营销,会员CRM等能力,产生了额外的增购,另外,基于交易数据,形成信用支撑,延伸出了POS流水贷的金融服务,也产生了额外的商业模式,在商业环境下,贷款是刚需,再次基于C端支付流量的变现,产生了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大大补充了支付的收入。 再次,国内的互联网模式,先通过补贴把规模做大,占领市场,有了规模和流量之后,再从中寻找商业价值甚至重新主导定价,是互联网模式的基操。因此,在前期的收单争夺战中,支付不仅不收钱,反而还要对用户进行补贴,更加降低的支付的价格。 为什么国外的支付收入/成本那么高? 回到普惠的视角,通过价格优势和价格竞争,不断的拉低行业的供给成本,刺激需求增加,快速的实现对市场的教育,并实现笔数和受理商户数量的大幅增长,优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是正确的道路,对消费市场来说是利好的,有助于提升效率。 但是我们反观国外的支付费率: 高盛在2017年发布的《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崛起》系列报告第一篇“生态系统之门”中指出,在不考虑与银行分成的情况下,中国支付机构的交易费率仅为0.6%。这显著低于2016年PayPal 1.81%的费率标准。 由此,在国外,支付是一门好生意,利润非常丰厚。以澳洲银行为例,澳洲银行在2015年对商家的Visa卡和万事达卡收取的费率是0.8... 阅读全文
讨论一个哲学问题:人始终会死的,那为什么还要活着? 四月 04, 2021 我们这有个医院(香港大学医院),很奇怪,重度手术室和产房就在同一层的对门,一边是死,一边是生。而中间等待的人怀着不同的心情但是同样的焦虑。但我相信都是等待着“生”。 我们出生的时候并不知道我就是我,或者说那是出生时候的“我”。没有什么所谓带着前世的记忆降临这个世上一说,我们都是不断经历才慢慢形成这个“我”,那变成怎么样的我,取决于你身边的环境和你做出的抉择。 哲学上有 The Ship of Theseus, "若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我从青葱岁月一路走来,有所失,也有所得,我还是我,却不是原来的我,我变得圆滑些,世故些,虚伪一些,也变得勇敢些,成熟些,有担当一些。那些好的我,坏的我,都是我了。 我认定我们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即便再让你活一次,你也会成为现在的你。所以,我们活着的意义我觉得首先是找到“我”。每个人都会在死之前保存当时我的状态,或许是遗憾,或许是思念,或许是解脱,而我觉得死可能就是给你形成的那个我的一个镜头的“定格”,或许也是给你一个找到我的时间界限。 铺垫完毕之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生和死之间隔着一段时间,甚至只隔着一段距离。那这段时间和距离之间,犹如百花绽放,犹如万花筒般,犹如潘多拉盒子,犹如一切一切的未知或黑暗或绚烂交杂,等着你开启和经历,而这一段时间和距离可能就是活着的原因吧。而你也可以称呼它做“生活”。 阅读全文
转角不一定能遇到爱情,但大概率会遇到疫情 三月 17, 2022 疫情已经陪伴我们第三年了,以前常看的末日电影,全球性的病毒灾难导致人类灭亡,最后仅剩少部分人类,感觉在现实中有那么一点味道了。 转角不一定会遇到爱情,但大概率会遇到疫情。 回到生命演进,世界,生态等因素,病毒的出现对人类是一次“屠杀”,把无法抵抗的人抹去了,留下能与之抗衡的。 之前看宇宙简史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很有趣,说的是人类高速发展是宇宙的阴谋,宇宙需要通过星球的毁灭或者爆炸来获得养分,如果一个星球安安稳稳的没有变化,那就永远不会爆炸,而人类不断的开采,污染,创造,已经让地球处于毁灭边缘,提高效率的背后,是提高地球毁灭的效率。 生态总会寻求平衡,努力的寻求平衡,任何物种的减少和消失,都是生态所需要,人类是否已经到了生态需要平衡的零界点了? 回到行业,对实体零售餐饮是毁灭性打击,无法经营还要持续交租和承担必要成本,疫情切断了人与线下场的链接,人与货的链接不得借助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选购,以及配送员。 冷冷清清的街道,能看见零星流动的人,就只有骑着电瓶车的配送员。 以前大家总说不要拿疫情的特殊情况来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模式,但是每当到疫情期间,总会反思到底是否应该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可见的是很多原来不接受线上的餐饮零售都纷纷拥抱线上,拥抱配送,改进自己的出品方式和运营方式。 举个例子,深圳的敏华有个大鸡腿饭很好吃,但是以前外卖单上是没有的,问了老板原因说是外卖的方式会影响口感,老板有自身的追求,希望送到客户嘴里的一定是最好的,认为只有堂食,刚出炉的口感是最好的,外卖的路上时间会影响口感,不愿意做。但是疫情之后,也发现敏华出现在了美团外卖上,而大鸡腿饭也出现了。 在经营压力之下,任何事情都可以妥协,都需要妥协,努力的把铺租赚回来。 回到个人,疫情之下,我们自身的消费意愿和消费力都在下降,疫情让我们的收入下降,我们不得不减少非必要支出。从马斯洛五层模型上来看,我们跟趋于回到安全和生理需求的满足之下,所以疫情之下的爆款是青菜,肉,消毒酒精和口罩。 封闭期间,大部分人都在忙碌中抽出了一丝轻闲,但是更多的是焦虑,都在开玩笑的说,其他地方的人做核酸是为了保命,深圳人做核酸是为了上班,的确,深圳人买房买车养孩子孝敬父母,很需要健康的现金流,疫情虽说影响健康,但是无法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更加影响健康。 封闭在家,难得冷静思考自身以外的思想,忙忙碌碌的一生到底为了什么,作为一颗支撑社会转... 阅读全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