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2的博文

聊聊支付的定价

国内的支付成本为什么那么低?   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线的支付费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到中小商户的欢迎,也推动了移动支付普惠程度的提高,处于一个以量补价的过程。 支付机构拥有的支付成本优势,来自于早年于银行直连背景下的博弈结果,支付机构虽然拥有自身的支付账户体系,但是出入金都需要依赖银行的账户体系,所以与银行形成了协作关系,所以,在“断直连”之前,支付机构部分承担了清算职能,在加上备付金存款的筹码,在银行端获得了优惠的价格。 另外,宏观整个支付产业下,较低的支付成本还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支撑: 1、技术进步推动成本降低,原来的人工和网点被在线化,电子表单,自动核验(实名认证)等技术能力取代,同时,支付硬件设备的成本也不断下降,比如智能POS。 2、支付产业有足够量的市场支撑,支付已经成为空气,商家开店不能受理移动支付,已经无法经营,中国有8000万+的企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可以实现以量补价。 3、基于支付额外延伸出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对支付收入的补充,比如进销存管理、支付营销,会员CRM等能力,产生了额外的增购,另外,基于交易数据,形成信用支撑,延伸出了POS流水贷的金融服务,也产生了额外的商业模式,在商业环境下,贷款是刚需,再次基于C端支付流量的变现,产生了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大大补充了支付的收入。 再次,国内的互联网模式,先通过补贴把规模做大,占领市场,有了规模和流量之后,再从中寻找商业价值甚至重新主导定价,是互联网模式的基操。因此,在前期的收单争夺战中,支付不仅不收钱,反而还要对用户进行补贴,更加降低的支付的价格。 为什么国外的支付收入/成本那么高? 回到普惠的视角,通过价格优势和价格竞争,不断的拉低行业的供给成本,刺激需求增加,快速的实现对市场的教育,并实现笔数和受理商户数量的大幅增长,优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是正确的道路,对消费市场来说是利好的,有助于提升效率。  但是我们反观国外的支付费率:  高盛在2017年发布的《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崛起》系列报告第一篇“生态系统之门”中指出,在不考虑与银行分成的情况下,中国支付机构的交易费率仅为0.6%。这显著低于2016年PayPal 1.81%的费率标准。 由此,在国外,支付是一门好生意,利润非常丰厚。以澳洲银行为例,澳洲银行在2015年对商家的Visa卡和万事达卡收取的费率是0.8...

站在微信背景下去理解《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书看得很快,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当然,由衷的敬佩操盘微信的团队,能够让微信的长久不衰,并且从用户的视角上看,功能不会过于复杂。 的确,回忆起用的其他App,比如支付宝,已经让我感受的是铺面而来的功能,感觉已经塞不下了,但是还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当然,这个和微信的产品定位也有一定的关系,微信的核心定位就是社交、Chat,无论如何社交一定是第一位,第一页,用户进来之后除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能够在第一页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其他产品虽然核心定位很清晰,但是总是想扩大,最后做得个四不像,当兼容了N种场景和需求类型的用户后,不同的用户打开App就显得不知所措了,单一智能永远猜不到用户从其他场景切换进来App到底是想要做什么,使用成本还是很高的。 微信做的很克制,克制到很多功能,很多交互都充分的思考能不能不做,为什么一定要做,最不打扰用户的是怎么样做,这很好,很微信。 但是,但是来了,微信的产品设计观点适合其他产品吗?我觉得要慎重看。 微信有巨大的腾讯社交流量扶持起家,通过前期优秀的操作,快速的得到了大量的用户,在海量的用户的背景下,产品迭代的新功能和新交互的影响力无比巨大,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克制是正确的,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文字或者一个颜色带来的用户反馈是怎么样的,甚至是否会引起不好的群体效应,小龙这里提到了《乌合之众》这本讲述群体性的书。 另外,海量的用户,意味着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十几亿的用户发生着大量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行为,特别是存在有些场景和需求是互相矛盾的,到底要不要满足?满足的话如何在考虑十几亿用户的背景下进行设计? 同样在海量的用户下,特别是通过熟人社交建立的关系网络,构筑了微信极强的换用成本,微信有时间慢慢来,可以静下心来,从更加高的高度来思考如何“影响世界”,这就是真的在影响世界了,因为微信是十几亿的用户,无论是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都在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创造了海量的数据。 总结来说,微信有责任、义务也有资格慢慢来,从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做减法。 回到现实,产品经理做产品设计还是要看清现状,国家,行业,市场,公司,产品目前各处于什么阶段,是处于生存阶段,还是创造更高价值的阶段?处于生存阶段,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创造眼前的收入,让公司和产品能够继续下去,会更加短视。而当公司处于财富自由的...